好消息!人社局官方通知:又有一批人可以落户北京!

2021-7-21

今日,北京市发布了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

一起来了解下👇

676.png

近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全国高校硕士及博士毕业生,北京地区高校、京外地区“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均可由用人单位申请办理引进。

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就读最高学历期间未与任何单位存在劳动(录用、聘用)关系,且按时取得学历学位的非北京常住户口应届毕业生,都在引进范围之内。同时,毕业两年内初次就业的毕业生也参照执行。

【01】

引进条件

用人单位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

(二)运行状况良好,依法纳税;

(三)具备人事档案管理权限或委托本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档案并办理落户手续;

(四)主管单位规定的本地区(系统)用人单位准入条件。

909.jpg

毕业生应符合以下条件:

所学专业应符合用人单位主营业务发展需要,与岗位匹配度高。

办理引进时原则上本科不超过26周岁,硕士研究生不超过30周岁,博士研究生不超过35周岁。

同时还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①是硕士及博士毕业生;

②是北京地区高校、京外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毕业生;

③是文化行业的编剧、导演、演员、舞台技术等岗位,可引进教育部批准的能够独立设置本科的艺术院校本科毕业生;

④是体育行业的运动员、教练员、赛事运营等岗位,可引进全国性专业体育院校本科毕业生;

⑤是郊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岗位,可引进省级师范类高校或其他高校师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

是郊区医疗卫生系统医、药、护、技岗位可引进省级医学类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全市医疗卫生系统医、药、技岗位可引进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本科毕业生。

989.jpg

以下引进项目实行计划单列

(一)市委市政府重点支持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两区”建设重点落地项目,本市市级“服务包”企业,重点税源、重点引进、重点培育企业以及独角兽企业,招聘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双一流”建设学科硕士研究生;

(二)本市考试录用公务员、选调生(含优培计划)、博士研究生、退役大学生士兵、特岗计划乡村教师,以及按照国家或本市特定政策要求办理引进的毕业生;

(三)父母均已取得本市常住户口的毕业生。

在校或休学期间创业的毕业生,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申请办理引进:

(一)毕业生本人为创业企业发起人或主要创始人;

(二)创业企业创办时本人持有股份比例不低于10%(不包含股份转让、后期入股等情形);

(三)创业企业属于本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创新创业成效突出或带动就业效果显著。

【02】

办理流程

677.jpg

进毕业生工作全程线上办理,流程分为以下阶段

(一)调查需求

9月底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汇总分析主管单位报送的下一年毕业生需求。

(二)分配指标

10月底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向主管单位分配下一年指标数量。

(三)确认落户期限

主管单位指导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协商确认后,选择工作满半年或三年办理落户。郊区中小学、幼儿园及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进的毕业生工作满三年办理落户。

232.jpg

(四)申报公示

1.次年1月至8月,用人单位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向主管单位提交毕业生信息。

2.主管单位审核无误后,经毕业生本人同意,通过官网公示拟引进毕业生的姓名、年龄、毕业院校、学历等信息,并公布主管单位的监督电话和联系地址,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对公示期内反映的问题,主管单位应及时核查处理。

3.经公示无异议的,主管单位通过系统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提交毕业生信息。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确认。审核通过的,主管单位或用人单位自行打印《XX年北京市引进毕业生审批表》及《接收函》;审核不通过的,停止办理引进。

(五)办理落户

1.达到约定落户期限后,用人单位通过系统填报毕业生的毕业证书编号、学位证书编号及原户籍等信息,主管单位审核并提交落户信息。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比对审核通过的,主管单位自行打印《非北京生源报户口介绍信》;不通过的,撤销《接收函》,停止办理落户。

2.主管单位到公安部门为毕业生办理落户手续。

【03】

常见问题

问:怎么才算毕业两年内初次就业的毕业生?

答:户口保存在学校或原籍,档案保存在学校或户籍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的未就业毕业生,或毕业后在拟引进的单位实现初次就业且工作满1年以上的毕业生。

问:“双一流”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有哪些?

答: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为准。

问: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有哪些?

答:目前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7所。

关联文章